宝华:日前,一位两年多来一直是圈内各项活动热心组织者的朋友,非常无奈地告诉我:“我开始怀疑社交的价值,不晓得一直以来把自己整那么累是为了什么……”
天宝:这种心理,相信不少人都是感同身受。前两天,我有位朋友非常形象地谈起“人际泡沫”一词:屉子里有一大堆名片,能有印象的却不多;手机里有装不下的号码,能联系的却不多;认识的人好像特别多,关键时刻却能说说心里话的,几乎没有。
宝华:我身边有相当一部分朋友,简直像患上了“社交强迫症”一样,今天有精英聚会,明天有行业沙龙,大后天还有高端论坛……只因为“朋友多了路好走”,他们生怕错过任何一场结交朋友的聚会。可提到这种“泛交际”的效率,大部分人都连连摇头。
文富:人际网络的确是一项投资而不是浪费。但我觉得,为了社交而去建人际网络,是一条歧路。你只需要专注于那些与你最合得来的人,而不必过多专注于认识新的人。另外,良好关系的建立一般需要很长时间,所以,与小一点的圈子保持长期的关系,往往比参加很多圈子却只能保持短暂关系要好。
天宝:是的。一开始,你可能会有盲目地选择参加社交活动的阶段,你可能会很委屈自己在一个不喜欢的场合,和一群不喜欢的人痛苦地呆上很长时间,但渐渐地,你得总结哪些活动需要参加,哪些活动需要跳过,最终找到一些自己喜爱的人和活动。
交际模式更迭加大“维护成本”
宝华:我记得,以前潘老师向我推荐过绘制“人脉地图”,也就是按照朋友关系的远近,来绘制一张图表,定期整理,定期激活,保持一种持续而有效的联系。
文富:这样做,的确很有必要的。朋友有远近,人的精力有限,这就需要对你的朋友理清关系,每一种类型的朋友或者每一种远近关系的朋友,就需要区别对待。
天宝:说到“人脉地图”,那我们就不能不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在社会流动如此频繁之前,人们的交际圈,其实是以个人为中心的“同心圆”形,每个与你交往的人,或许都有两种以上的关系与你相联,很多交际是相当稳固的;而如今,我们的亲人、朋友、同事等圈子,却是几乎不存在任何交集,人的交际存在非常明显的亲疏之分,有些关系如果你不去打理,很可能就成了“老死不相往来”。
宝华:也正基于此,采访中,不少职场人士告诉我,每逢周末,面对种种邀请电话,聚会通知,他们都是一个脑袋两个大,很多交际对他们而言形同“鸡肋”,去吧,意义不大;不去吧,好像又于心不忍。
天宝:这种“滚雪球”式的交际,的确让不少人不堪重负。你可能认识很多人,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和你保持关系,成为朋友。培养感情,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,所以,在开始交往之前就需要正确认识对方。
文富:朋友的关系,其实也像一个金字塔一样。小孩子经常会抱怨为什么A和B好,但却不和我好,如果您觉得A是值得您交往的人,那可以主动和对方联系。要知道,不是每一个人都值得你把他放在金字塔尖的,衡量好价值并提高人脉价值的同时,也是对自身价值的提高。
真诚交往赢得真情友谊
宝华:与“人际泡沫”相对的,很多人由此引申出了“城市荒岛”这个概念,“孤单,是一群人的狂欢;狂欢,是一群人的孤单。”人脉虽然达到,却几乎没有真正的朋友,这也是让不少人为此心灰意冷的原因。
天宝:在我们身边,很多人为了交际而交际,有了事情再联系,这样的结果,就是形成一种“无事不登三宝殿”的功利社交,试问这样仅仅靠利益来维持的关系,又怎么可能稳固和深入人心呢?
宝华:说实在的,我很少关注那些逢年过节铺天盖地给我发二手短信的朋友,倒是那些在平常偶尔一条简单的“最近怎样”的问候短信、或是短短的一个电话,更让我从内心觉得感动。同样地,我也会把自己偶尔的一点心得,最近听到的好玩故事,发到一些朋友的电子邮箱,和人分享真实的感受,也是保持联系的一种纽带。
文富:在人际交往中,很多感觉和关系是相互的,假如你完全没有付出过真诚,怎么可能收获可贵的友谊呢?
“朋友”和“一般朋友”的不同之处在于:朋友比一般朋友要多经历一些事情,如果您想加深和某人的友谊,那和他有共同的爱好是最好的办法。人与人之间必定要一起经历一些事情,有一些共同的回忆,才会觉得更亲密。也许这个爱好是爬山,也许这个爱好是喝酒,也许这个爱好是玩游戏……人与人之间纵面接触得越深,关系就越牢固。